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迅猛发展的时代条件下兴盛网,实现农业现代化,建设农业强国,必须以高水平科技创新为农业现代化提供强劲动能。
推进高水平农业科技创新意义重大
高水平农业科技创新是指通过前沿技术、跨学科融合和系统性突破,显著提升农业生产效率、资源利用率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创新活动,核心在于以科技突破解决农业领域的重大挑战,推动农业从传统模式向智能化、精准化、生态化转型。
推进高水平农业科技创新,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和实践价值。
首先兴盛网,推进高水平农业科技创新是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必然要求。通过现代农业技术和设施设备创新,可以突破土地、水、劳动力等资源约束和传统农业产能瓶颈,应对气候变化、公共卫生等全球性挑战,显著提高农业生产质效。
其次,推进高水平农业科技创新是促进农业产业升级与全链条优化的必然要求。科技不仅能够改造传统农业,推动农业向集约、高效方向转型,还能推动产业链的延伸、重构、优化和升级,显著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增强农业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及安全水平。
第三,推进高水平农业科技创新是推动农业绿色转型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新质生产力强调绿色低碳发展,而高水平农业科技创新通过面源污染治理、碳汇技术开发、智能监测等技术,可以有效推动农业生产与生态保护协同,减轻对环境的压力。
农业科技创新面临的困难与挑战
近年来,我国农业基础研究日益深化,基础研究与技术研发协同发展水平有所提升兴盛网,农业科技发展已进入“量质双升”新阶段。与此同时,我国农业科技创新仍面临许多亟待破解的难题与挑战。
一是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能力不强。首先是种源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我国虽在种业振兴行动中取得阶段性成果,但在基因编辑工具、生物育种技术等前沿领域与国际先进水平仍有差距,部分核心种质资源仍依赖进口。其次,高端农机装备尚存短板,如丘陵山地适用农机、大马力智能装备等关键技术有待突破,高端智能农机80%仍依赖进口。再者,农业产业链的智能化水平亟待提升。
二是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近年来,我国农业高新技术单项成果丰硕,但技术集成和产业化能力仍然较弱。例如,科技创新与农业产业发展实际需求存在脱节现象,技术适配度有待提高;中试环节薄弱,无法满足大规模技术转化需求;高端农业设备和技术研发与应用成本高,中小企业和农户难以实现规模化应用;专业化服务能力不足,知识产权评估与交易机制不健全,部分科技成果难以有效落地。
三是人才结构与激励机制有待优化。首先,高层次人才短缺。农业科技领域战略科学家、领军人才不足,青年科研人员受传统评价体系制约,应用研究的动力不足。其次,基层农技推广队伍弱化。农技人员数量及专业能力难以满足小农户与新型经营主体的多样化需求。再次,激励机制不完善。尽管一些省份开展了技术转移人才职称评定改革试点,但全国范围内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分配机制仍不健全。
推进高水平农业科技创新的路径选择
深入推进我国高水平农业科技创新,须紧紧围绕农业强国战略,从规划引领、政策保障、人才支撑、协同创新、国际合作等方面统筹谋划、精准施策、协同发力。
一是加强顶层设计和战略布局,通过制定实施五年规划、中长期规划及相关专项攻关计划,明确未来一个时期国家高水平农业科技创新的方向、目标、重点及政策,为颠覆性农业技术突破提供明确指引和根本遵循;统筹布局关键领域科技攻关,坚持基础研究与技术攻关并重,抢占世界农业科技竞争新赛道;加快国家农业大科学装置及其相关基础设施、国家农业科技创新示范区建设,为重大农业科技项目实施及前沿科技突破提供坚实保障。
二是构建高水平科技创新体系,由国家和省级相关管理部门牵头成立农业科创领导机构,整合相关部门职能及资源,建立跨领域农业科技数据资源共享平台,实现管理职能统一、资源高效利用;激发企业创新主体功能,支持农科龙头企业整合产业链资源,组建创新联合体;打造“实验室研发—中试基地—产业化应用”全链条高端创新一体化平台;深化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推动技术研发与市场需求精准对接;构建“互联网+农技”农业科普平台,解决好从实验室到田间“最后一公里”问题。
三是打造高层次人才梯队,着力培养农业科技复合型人才,在高校设立智慧农业、农业AI交叉学科,加大农业高科技人才培养力度;优化人才结构,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共建人才互聘制度,以项目合作、兼职等方式汇聚业界专家,实现人才跨界流动。
四是强化政策保障,优化科研组织模式,推进“揭榜挂帅”“赛马制”等竞争性项目管理,引导企业、高校、科研单位协同创新、联合攻关;完善容错免责制度,对前沿技术探索设立“宽容期”;建立科技成果转化风险补偿基金,降低创新试错成本。另外,还应深化产权制度改革,建立国家农业科技成果交易平台,推进科研人员“技术入股+股权激励”模式试点;完善农业知识产权保护法规,为农业科技创新保驾护航。
(作者系黄淮学院特聘教授、信阳师范大学教授兴盛网。本文系2025年度河南省高等学校智库研究专项课题《以科技创新驱动河南农业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研究》研究成果)
富深所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