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中最幸运的事,莫过于天降奇遇:“天上掉馅饼”,“隐居贵人请”涨声操盘,“阵前敌主亡”,“掘地出宝藏”,这些事听起来像是小说中的奇遇,但我们都曾憧憬过,曾期待过那种突如其来的好运。谁不曾想象过,命运眷顾,突然发现财富,或是奇迹般从困境中逆袭?我们喜爱这些传奇故事,喜欢其中的起伏跌宕,爱上了那份未知的刺激和可能性。即便如此,幸运真的到来时,又有几个人能敏锐地察觉和把握住呢?而当那宝贵的机会或财富摆在面前,又有多少人能识别并善用?
1980年,在广西横县的一个农业种子基地里,一只看似普通的腌菜缸静静地被遗弃在一个角落里。当时,在基地进行地坪整修时,工人们在几米深的土层里挖出了这只罐子。它的外形规整,色彩斑斓,仿佛精致的工艺品,然而它出自地下,看起来像是年代久远的古物,工人们便猜测这可能是一个古代的骨灰罐。由于这种物品代表着丧气,且不吉利,没人敢动它,甚至也没人敢去碰它。于是,这只腌菜缸便静静地被搁置了七八年,没人过问。
展开剩余76%直到1987年,当地一名名叫苏的职工在经过这只罐子时,突然萌生了“废物利用”的想法。他将其搬回家里,进行了一番清理。经过一番擦拭,腌菜缸焕然一新涨声操盘,罐身上绘制的图案鲜艳夺目,人物和马匹栩栩如生,精美异常。看着这只如此美丽的罐子,老苏心想:“拿来腌菜似乎太可惜了。”于是,他便在罐中种上了盆栽,绿叶与青瓷相得益彰,全家人都对这只罐子赞不绝口,谁又会再记得它曾是个“骨灰罐”呢?
就这样,岁月流逝,罐子成了家庭的一部分。它曾装过谷物,见证了时光的流转与植物的枯荣。但有一天,当当地文化管理部门开始征集民间文物时,老苏忽然觉得这只罐子或许并非凡物。于是,他便将其送去鉴定。可是,当时的文化站工作人员眼界有限,虽然确认这只罐子是青花瓷,但并未能判定它的年代和来历,只能确定它的做工极为精细,瓷质优良。
进入90年代,信息闭塞,交通不便,鉴定的过程异常缓慢。青花瓷罐的消息逐级上报,从镇里到县里,再到市博物馆,最后传到了当时中国陶瓷研究会副秘书长张浦生的手中。张浦生仔细研究后,初步鉴定这只罐子属于元青花涨声操盘,而且罐上的绘画内容为元朝著名杂剧《尉迟恭单鞭救主》中的场景。这样画人物故事的青花瓷器实属罕见,他建议立即申请国家一级文物鉴定。
青花瓷,作为中国传统瓷器中的珍品,一直以来都受到全球收藏家的青睐。其独特的色泽和优雅的造型,使它在全球范围内享有极高的声誉。元青花,更是青花瓷中的佼佼者。自唐宋时期开始烧制青花瓷以来,制作的多为小型器物,且工艺较为粗糙。而到元代,景德镇的瓷器工艺达到了顶峰,青花瓷的色泽更加明亮,花纹更为精美,往往以动物和历史人物故事为主题,且纹饰清晰自然,工艺上乘。
随着张浦生的鉴定,更多文物专家开始关注这只罐子。1995年,朱家晋、耿宝昌等著名文物专家亲自前往广西,对罐子进行了详细的鉴定,最终确认它为元代青花瓷,且绘制的是《尉迟恭单鞭救主》的经典场面。罐子保存完好,青花色泽饱满,胎质细腻,堪称国家级文物,具有极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正如英国拍卖公司拍卖的一件同样时期的元青花瓷器,以2.3亿天价成交,这只罐子所具备的价值可想而知。
如今,这只罐子已被妥善收藏在广西南宁博物馆,作为镇馆之宝,展示在大厅的中央。从一只被当作普通腌菜缸的物品,到成为珍贵的历史遗物,这件文物经历了几十年的时间,终于实现了它应有的价值。老苏为此献出了宝贵的文物,当然也收获了当地政府的表彰和奖励。然而,回望当年,这只“骨灰罐”曾是多么不起眼,甚至在最初,没人愿意去触碰它。老苏如果看到如今参观者络绎不绝地围观这件宝物,心中难免有些感慨和惆怅。
古人曾言:“若山水有灵,亦当惊知己于千古。”其实,文物也有灵性,它们同样需要遇到有识之士,才能让它们千古的秘密得以揭示。就像达芬奇的密码,唐伯虎的错字,这些历史的谜团,虽然大家都看到了,却鲜有人能读懂其深意。真正的幸运,或许并非偶然降临的财富,而是通过知识与探索,不断地发现和理解,才会在日后逐渐明晰。也许,下一个属于你的绝世宝藏,就藏在你身边,只等你去发现。
发布于:天津市富深所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